left
sky
sky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今天》的故事——北岛访谈录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你们做杂志的详细情形是怎样的?

北岛:现在提到一本杂志,你不会想到它是手工劳动的结果。但那时候《今天》编辑部就是个名副其实的作坊,从刻蜡版到油印,从折页到装订,全部是手工的,永远有干不完的活。《今天》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比较松散的作者队伍,每月定期开作品讨论会。每个人念完自己的作品,大家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讨论会通常在《今天》的成员赵南家,他家房子开间较大,而且有院子,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来参加作品讨论会,很多是大学生,后来有人也成了作家。另一部分是就是我说的作坊,在北京东四14条76号,那是编辑部所在地。

南方都市报:是刘念春的家吗?

北岛:对,是他们哥俩的家,后来他们都搬出去住了,被我们喧宾夺主。那是大杂院中的一间半小平房。芒克和当时的女友毛毛住里屋。从早到晚,来帮忙干活的人络绎不绝,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护士、售货员、大学生、工人、待业青年等等。那个圈子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周楣英,是徐晓的丈夫,后因病去世。还有一个是鄂复明,他是《今天》的大管家,包括印刷财务订阅邮寄,事无巨细。那个以作坊为中心的圈子鲜为人知,而正是由于他们的献身精神,《今天》才得以存活下来。

南方都市报:那些不搞创作的人去那里做什么呢?

北岛:很多人喜欢文学,但不一定非得写作。那是一种很独特的生活方式,大家在一起边干活边聊天,讨论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问题。到吃饭的时候,大家掏腰包凑钱凑粮票,做一大锅炸酱面。记得我的《回答》在《诗刊》发表,我拿到九块钱稿费,马上到附近饭馆请客,不够,大家再凑凑。那是一种共产主义式的生活。其中很多人回忆起来,都觉得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南方都市报:你们还举办过一些诗歌朗诵会是吗?

北岛:1979年4月8日,我们在玉渊潭公园举办了第一次诗歌朗诵会,同年10月21日在同一地点举办了第二次。每次开朗诵会前我们都向有关部门申报——和出版《今天》一样,我们从一开始就争取合法出版,但无人理会。朗诵者中还有陈凯歌,他当时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他曾在《今天》发表过小说,也是《今天》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代理人,每期刊物都由他在那儿张贴出售。

南方都市报:当时去参加朗诵会的人多吗?

北岛:第一次朗诵会正赶上刮大风,但还是有四、五百个听众。第二次有近千人参加,那是“民主墙”被关闭后,民主运动处于低潮。

南方都市报:那么多人的话朗诵也听不到啊?

北岛:鄂复明是我们的技术专家,他用蓄电池连上话筒和录音机,再把喇叭挂在树上。虽说扩音效果不怎么样,但聊胜于无。黄锐用白床单画了幅抽象画,挂在两棵树之间,作为幕布。我们因地制宜,用一个天然土坡做舞台。可惜像这样珍贵的时刻,没有录音录像保存下来。

南方都市报:观众当时能听得懂你们那些诗歌吗?

北岛:那时似乎没有听懂不听得懂的问题。那个时代不一样,整个社会气氛非常开放:往往越是异端的东西,越被接受。

南方都市报: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卖《今天》的呢?

北岛:从第二期起,我们就在民主墙公开出售。先把刚出版的那期张贴在民主墙上,顺便贴个广告,告知出售《今天》的时间。到时候大家就排起队来。另一个销售渠道就是征订,最多的时候订户有六七百,除了西藏,全国各省都有。每期印一千册,每本卖五毛到七毛不等。韩少功曾说起,他有一次到北京参加我们的作品讨论会,用他一个月工资买了几十本《今天》,带回去送给湖南的朋友们。后来我们甚至略有盈余,除了维持杂志的运转,还能养活为了办《今天》而辞职的芒克。

南方都市报:《今天》后来一共办了多少期呢?

北岛:前后两年内共出版了九期,还有四本丛书。

南方都市报:你们的印刷设备有没有得到更新呢?

北岛:随着财政情况好转,我们让芒克到外省出差,买回一台滚筒式半自动油印机,对我们来说是技术革命。滚筒式油印机不仅速度快多了,而且每张蜡纸的印数也大大增加了。

南方都市报:当时《今天》编辑部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很多人?

北岛:东四14条76号就像个民间的文化中心,吸引着全国各路人马,形形色色,什么怪人都有。有时候挺烦人的,我担心公安局借此给我们找麻烦。

有一阵子,芒克老总是带领着一群女孩子出去喝酒,让我感到不安。在一次编辑部会议上,我提议成立纪律检查小组,由会“大乘拳”的刘念春担任组长,主要是针对芒克的,因为他是“花花公子”,呵呵。我们还通过决议,明确规定《今天》编辑部成员之间不许谈恋爱。主要考虑谈恋爱有可能被当成流氓团伙。这显然受到革命的铁血纪律那老一套的影响。在那两年中,《今天》成员之间果然没人谈恋爱,直到《今天》散伙后周楣英才和徐晓结合。我想当时少男少女之间难免有非分之想,可受限于清规戒律,只能藏在心里。那种革命时期的爱情,没有结果或许反倒是好事。

南方都市报:后来《今天》是怎样被解散的?

北岛:1979年秋天,“民主墙”被拆除后,很多杂志都自动停办了,比如《沃土》,一听风声不对就关了。我们一直坚持到了1980年9月。显然关于“民主墙”上层也有分歧,据说胡耀邦跟《北京之春》的关系很密切。《中国青年报》曾派内参记者和民刊接触过,写过比较正面的报道。这在民刊中燃起过一线希望。

1980年9月,作为《今天》的联络人刘念春接到公安局通知,命令我们停办。我们改头换面,成立了“今天文学研究会”,把《今天》化整为零,变成内部交流资料,出了三期。这样又拖了三个月,同年12月我们接到更加严厉的警告。整个局势变得越来越险恶,“山雨欲来风满楼”。为了保护作者和编辑部成员,我们做出解散的决定。此前我们给北京文艺界的名人发了一两百封呼吁信,希望得到他们的回应,但只收到萧军的回信,表示支持。为此我和芒克专门找过萧军,才发现他对《今天》一无所知,由于糊涂加热情才写的回信。

南方都市报:《今天》解散后你受到影响了吗?

北岛:1981年年初,中共中央发了一个关于清理民刊的九号文件,几乎所有民刊的头头都一网打尽。我当时在《新观察》杂志当编辑,《新观察》隶属中国作家协会。九号文件下来后,公安局找到作家协会,对我施压,希望我写检查交代问题,被我拒绝了。《新观察》主编是戈扬,副主编是杨犁(后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前两年我才听杨犁的儿子杨葵说起,原来当年是杨犁替我写了份检查,才幸免于难。

南方都市报:那后来有没有让你辞职呢?

北岛:没有,但让我停职反省。在《新观察》呆了半年多,不许工作,自己也觉得无趣,后来通过朋友调到了外文局的《中国报道》,那是对外宣传的世界语刊物。此后在外文局呆了四年多,直到1985年。1983年,我在外文局成了“反精神污染运动”的批判对象,再次停职反省。

南方都市报:成为“反精神污染运动”批判对象是由于《今天》的关系吗?

北岛:跟《今天》没有直接关系。“反精神污染运动”开始以后,雷抒雁化名“芦丁”写了篇批判文章,把我的一首爱情诗《彗星》进行政治解读。我成了文化部的整顿重点。有一年多的时间禁止发表作品。那时候我家朋友来往多开销大,我只好化名搞翻译,写散文、传记,赚点外快,以贴补家用。

南方都市报:化名什么呢?

北岛:艾珊、石默、李平等。熬到1985年,我在单位实在呆不下去了,就调到昌平县的一个乡镇企业。在那儿呆了大半年又混不下去了,后来索性成了自由职业者。1987年春我去了英国,在大学当访问学者。

南方都市报:“朦胧诗”的争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北岛:始于1980年。最初是因为“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一首诗,有个叫章明写了篇批判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

南方都市报:当时还不是针对你们的?

北岛:后来公刘写了《新的课题》,谈到顾城的诗,慢慢引发了一个全国性关于“朦胧诗”的争论。但奇怪的是,没有人提到《今天》,因为它被当时的审查制度完全过滤掉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开始把“朦胧诗”还原为“今天诗”,为历史正名。

南方都市报:争论的结果呢?

北岛: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争论并没什么意义,可能唯一的意义就是让“今天诗”更深入人心了。当时有三个人为之辩护,分别是谢冕、孙绍振、徐敬亚,写了三个“崛起”的文章,后来他们因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特别是徐敬亚,压力最大。

南方都市报:你在创办《今天》之前就写《回答》了吗?

北岛:对,史保嘉有一篇回忆录《诗的往事》,收入《持灯的使者》一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她在文章中引用了这首诗的最初版本,写于1973年,我自己都没留底稿。

南方都市报:1973年就写了,为什么说《回答》的写作跟“四五运动”有关呢?

北岛:我最后一次修改是1978年,为了《今天》创刊号,也就是人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后来在《诗刊》发表时,为安全起见加上“1976年”,故人们认为与“四五运动”有关。

南方都市报:定稿跟初稿差别大吗?

北岛:差别不小,初稿虽说比较个人化,但无疑与当时社会的高压有关,更愤怒也更绝望。

南方都市报:1973年你是做工人对吗?

北岛:我从1969年到1980年,做了十一年的建筑工人。第一期《今天》出版后,我送给邵燕祥一本。他很喜欢《回答》,还有舒婷的《致橡树》,问我能不能把它们发在《诗刊》上,我说当然可以,他就在1979年《诗刊》三月号发表了《回答》,四月号发表了《致橡树》。《诗刊》当时的发行量有上百万份,这两首诗借此广为流传,造成全国性影响。对这个问题我们内部有争论:芒克反对《今天》的诗歌在官方刊物发表,而我认为应尽可能扩大影响,包括借助官方刊物的传播能力。

南方都市报:你后来意识到它的影响是什么时候呢?比如很多人写信给你吗?

北岛:在1979年《今天》第一次朗诵会上,陈凯歌朗诵的就是这首诗。当时很多人喜欢这首诗,在我看来是表达一种反叛精神,与时代的转折有关。我理解人们的这种阅读期待。但我并不认为这首诗是我的代表作。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呢?

北岛:它属于我诗歌写作的某个阶段,比较幼稚比较简单化的阶段。由于这首诗黑白分明、朗朗上口,所以易于传播。说到底,它源自我们上一代的革命诗歌,立场不同,但方式方法语调修辞是基本一致的。

南方都市报:特别是前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些人就认为它很像革命时期的口号或者标语。

北岛:不只这两句,其实整首诗都有这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闳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北岛或一代人成长的小说》。在他看来,《回答》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之间,有着回声般的对应关系。说得有道理。《回答》中的反抗者如同镜像中的主宰者。问题是谁有权代表谁来宣告呢?这里有一种僭越的危险。一不留神,反抗者就转变成了主宰者。历史上这种事儿还少吗?

直到现在出门参加活动,中国听众还总是坚持要我朗诵《回答》。我觉得他们都被冷冻在那个时代了。如果诗人往前走的话,就只能不管不顾,越走越孤独。

南方都市报:很多人可能就读过你的这首诗,对你的印象也已经固化了。

北岛:就像给牲口盖上烙印,永远摆脱不掉。其实我的诗风自八十年代初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内省多变,而一般的读者没有耐心去跟踪这种变化。这就像里尔克说的,“一个人的名誉是所有误解的总和”。

南方都市报:“今天” 派一开始写的就是比较现代的诗,这种资源是哪里来的呢?

北岛:坦率地说,我们的诗歌只有两个直接的传统资源,一个是革命主义诗歌,一个是毛泽东的古体诗词。而后来汇进来的西方现代诗歌,由于当时不懂外语只能依赖译文,使这一资源变得非常有限。我们开始写诗,多少有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凉感。是青春和社会高压给予我们可贵的能量。

如果把《今天》的历史放在一个大背景中看,首先要看到它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重大偏离,文化革命成了推进这一偏离的动力。《今天》的重要成员几乎都是青年工人,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今天》是工人教育知识分子的运动”;而知识分子作为群体当时在精神上已被彻底打垮,无力载道,致使文化传统的链条断裂。无知者无畏,正是一批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青年人敢领风气之先,在历史的转折时刻闯出条新路。“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中国文学的可悲之处,又是幸运之处,纵然有种种缺憾,毕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毫无疑问,从“五四运动”发端的中国新诗,到七十年代末异军突起,我相信这一影响会持续很多年。

南方都市报:在受到西方文学的多年熏陶以后,再回头去看当年的那些作品,你会觉得不满吗?

北岛:虽说我们的传统资源不多,但参照系可非常复杂,很难简单用西方文学作为唯一的参照系。比如,和台湾的现代诗歌相比,大陆现代诗歌由于历史语境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今天派”诗歌靠造反起家,它造了老祖宗的反,造了革命诗歌的反,等于也造了自己的反,自然对西方文学也并非那么毕恭毕敬。对文学史家来说,关于“今天派”产生的原因,以及和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和近代史及革命的关系,和文革的关系,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题目。

南方都市报:1990年《今天》复刊是什么回事?

北岛:当时有一大批中国作家滞留在海外,比如李陀、查建英、刘索拉、高行健、陈迈平等,于1990年春天到奥斯陆开会,大家一致同意恢复出版《今天》,为海内外的中国作家提供一个共同的园地。同年8月《今天》复刊号问世。1991年夏天,我们在美国爱荷华召开编委会,决定调整方向,把《今天》办成一个跨地域的汉语文学先锋杂志。除了发表文学作品外,《今天》也支持那些边缘化的文化艺术,让中国文化的香火不断。《今天》近些年陆续推出各种专辑,包括“中国实验戏剧专辑”、“中国独立电影专辑”、“新纪录片运动专辑”、“香港文化专辑”等。

复刊后的《今天》困难重重,比如孤悬海外、资金短缺、稿源不足,编辑分散,发行渠道不畅等。但《今天》坚持下来,在海外一办就是18年,一期都没拖过,而它在当今更加显示了坚持的意义:它是卡在权力与金钱合谋的全球化喉中的一根刺。

南方都市报:目前新《今天》情况怎样呢?

北岛:新《今天》和老《今天》的历史语境完全不同。如果说老《今天》是揭竿而起的话,新《今天》一度是孤掌难鸣。但它总算耐得住寂寞。寂寞18年,算得上是一种修行吧。但新老《今天》是一脉相承的,正如我在《今天》25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上所说的:“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别是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没有想象与激情,一个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贫穷的,一个再强大的民族也是衰弱的。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又回到它最初的起点:它反抗的绝不仅仅是专制,而是语言的暴力、审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琐。”新《今天》已走出低谷,绝处逢生,关于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一)(二)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