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一点苦难 一点光荣
王新华

二、受在陕北

关于参加有效的社会劳动,陕北人称为受苦,往死受。劳动早就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我的朋友杨军说的好:“手停口停。”陕北人手忙个不停,口还是一个劲儿的要停。这是小人的命运,而君子则动口不动手,生在城里。我们庄地多,有好几架大山,为的是消磨受苦汉。受累一年,人熬的半死,也打不下多少粮食。广种薄收,全看老天赏脸。队里有一块地,麦收时算算,平均亩产才二、三十斤。差不多一半麦子才七、八寸高,其余的不过两尺。人熬了一年,种子也没收回来。“撂了吧,叫荒着。”米大哥和队长说。于是第二年没种庄稼,让土地休息。夏天远远望去,地的边缘杂草茂盛,中间空空,清清楚楚。“咳,人把地都榨干了”。

刚到红庄,第一次给知青评工分,我和许小年是七分半,阿四是八分半。女生也有七分的。队上有点技术的活从来不让我们干,象吆着牛犁地,放羊,牛踩场。我们多作些出蛮力的活,象掏地,打坝,派去河堤出民工。赶上轻活,就是送粪,点豆子。我走运,种了几个月的西瓜小瓜(香瓜)。以前只是在书本上读过农民伯伯扶犁耕地。初次见时感到新鲜。但第一次见到牛踩场时,知青们非常惊讶,以为又回到的前秦刀耕火种的时代。场一般都在山顶平的地方。麦子收下来先垛成四、五米高的麦垛,不怕风雨,以后才脱粒。生产队连大牲口(马,骡)都没有,没人听说过机械化。脱粒是将麦子厚厚铺在场上。老乡站在场中央,左手攥住一把缰绳,右手拿鞭子,吆喝着五、六条牛一圈一圈地在场上转。老牛吹着粗气,用蹄子将麦粒踩下来,屎断断续续地拉在麦粒上。这样一转就是很长时间,奇怪,竟然没转的晕倒在地。

队里羊多。当时红庄人口是 168个。我记得有四群羊。每群大约有将近一百只羊。羊毛羊绒是队里的主要收入。羊好,尤其是小羊,白的象一小片云。可摸摸它,挺热。老羊著急,围着你咩咩地叫。我喜欢送粪。整整一冬天拦羊的不断地往羊圈里垫土。羊用小尖蹄把粪蛋蛋和土夯的结结实实的。开春种地,粪土先行。好劳力从羊圈里把粪土刨起来,打散,然后装在麻袋里。一大桩(麻袋)粪土,重的有百多斤。我拉着驴缰绳,队长铆足劲儿,把麻袋拦腰扛起,从嘴里挤出声音:“千万不能叫趟下来(掉下来)。”侧肩将麻袋放在驴背上。我找根软树枝拿在手中,吆喝着驴上山了。走大路,转小路,弯弯绕绕上山顶。走在山顶真愉快,腿脚轻松,风鼓布衫,又没人监督。平时掏地累的半死,休息就趟在草上,不曾好好看看连绵山壑。观山景,远近的山顶都差不多一样高。说明当时是高原。驴见我并不留意它,悄悄将麻袋扭歪,嗵的一声扔在地上。这可大大糟糕。我又要抓着驴缰绳,又要把近百斤的麻袋放上驴背。驴为什么和你配合呢。它巴不得你老也放不上去,好休息。费了老半天劲,刚把麻袋扛在自己肩上,驴又跑了。放下麻袋追它回来,它看我不留意,结实地踢了我一脚。我于是大怒,要惩处驴。手里的枝条太细,扇驴一巴掌,它那老脸上骨硬,不在乎。但自己的手生疼。山上没有树,找不到大条子,驴于是大获全胜。人于是垂头丧气。

夏至前后,山上的庄稼都种停当了。生产队开会,精脑贾长高准备在大路边捡块好地种西瓜小瓜。我们这条沟叫西沟,转来转去三十里长,流水潺潺,冰凉清澈,两侧是山。从沟头到沟掌(底),红庄、万庄、余家沟、枣圪台,大约有十几个自然村。红庄守在沟口,离河庄坪公社最近。后沟的人走公社,下延安都经过红庄。瓜田刚好选在路边,图谋着天气昏热,进出的农夫走了几十里路,大汗淋淋,专等赚他们的钱。贾长高说的好,:“把棚子架上,西瓜冰在底沟,后沟亲朋来了好歇息。”于是派倔老汉李丕成和我去种瓜。李老汉是种瓜好手但不识字,我打下手兼记帐。过往路人都认识,受苦汉没多少钱,记录在案,秋后算帐。我高兴得很,听说要住在瓜地,象露营,苦轻。重要的是算算时间可以躲过麦收。早就听说收麦子可怕,苦重的要小命。队上派寅虎,刘二帮助建瓜棚,端端搭在大路的一侧,路的另一侧是斜坡,下去十几米就是沟底小河。棚搭的真好,前面大棚遮阳挡雨,放板凳桌子,能坐七、八个人;后面是三角棚,罩着火炕,能睡两个人。炕头有灶,烧水做饭带烧炕。夜晚田里冷,睡在暖炕正舒服。这里离庄二里地,能听见知青站在庄口喊我回去吃饭。棚子盖好了,我常到这儿转,问李老汉什么时候可以搬进来,他总是低着头说:“早着。”过了些日子瓜蔓长了,炕也干结实了,我和李老汉才抱了铺盖拿了杂七杂八搬进去了。天黑了,我们在棚顶吊一盏马灯,象地上的一颗星,孤零零的。李老汉太少说话,蹲在路上望着河水吃旱烟。他爱想啥想啥。我在马灯下看书。夜里气温低,有冷意,不能久坐。躺在暖炕上,听着沟里小河丁丁咚咚价响,心清如夜空,见一念皆无,丁咚声也隐隐而息,梦也没有。

第二天起来太阳已然大高,晒的有劲。四周静的很。我坐在凳子上等着自然清醒,转头看看李老汉不知到哪儿去了。即刻间觉着腿上奇痒,伸手抓抓,越发痒的钻心,好奇怪。挽起裤子看时,腿上一片片红色,如钱币大小。用手一抓,就鼓了起来,痒劲儿也就发了。越抓越发,不可收拾。红斑鼓的好象五分硬币,林林总总,满满两腿。撩起背心看时,肚上,胸上,肩头后背,满了,都是红片片。惊的血液注顶,跳了起来。下意识地用手擦擦,红片一齐发了,通身奇痒。此时已经不能自己,两手上下飞快闪动,抓成一团。背心被扔在地里,大小红片都鼓的高高的,全身象贴满了啤酒盖。后来这痒变成一种全身的针扎刺激,总水平不能抑止,步步升高,脑盖快崩起来了,我口中叫嚷,处于狂乱状态。两手越抓越快,指甲尖沾上了血。忽然,癫狂之中有个念头上升,完了,完了,制止不了刺激水平,今日休矣。急中望见沟底的糙石,赤着脚呼啸颠倒,一路奔将下去。我抓起烫手的石块在身上蹭,在腿上磨。石头面积比几个指甲大的多,粗糙发烫,一磨一大片,这才稳住了总刺激水平。啤酒盖已经磨破,渗出血,完全不知道。抓起这块石头,换那块石头,独自在底沟折腾。慢慢有了效果,恢复了点意念。能看清闪闪流动的河水。我一翻身躺在水里,猛然又坐起来,河水冰冷,激的全身一抽,刚刚抓破的地方,遇到水,变成钻心的疼痛。好在如此一来,痒立即被止住,头脑从疯癫状态镇静下来。我瞪大双眼,咬牙在水里躺了四五次,才把痒平息了。换了一身发热的疼。两个胳膊架起来,不能贴在身上。湿淋淋地坐在底沟一扇大石头上,喘息,发呆。总算救过来了。

不知道多久,我才拖着细腿从底沟上来。这时李老汉已经从庄里回来了。他看见我这付落水模样,很奇怪。我凑过去让他仔细瞧瞧,分析分析是怎么回事。“怕是虼蚤(跳蚤)咬的”李老汉说。“什么?虼蚤咬的?”我大惊。知青们还算注意卫生,没有虱子,虼蚤。我当然从来没被虼蚤咬过。“野地里头怎么有虼蚤?”我于是非常怀疑李老汉,莫不是他从家里带来的虼蚤?想迁怒于他:“那就是你家里的虼蚤,你铺盖里卷来的。”“我家有到有一个半价虼蚤,没这么囊(多)。”他还挽起袖子让我看看,身上果然没有红班。我不管那么多,把我们两人的铺盖都吊起来晒。赌气一上午不干活,下午回庄换了干净衣服。找到一袋六六粉,在炕上,草棚外转圈都洒了,连周围草上也撒上六六粉。李老汉不高兴,嫌气味大,更不说话了。我也不理。我看他找了许多半干的长叶草,编成长辫子吊在棚子里头。我问了他几次这是什么东西吊起来有什么用,他只是简单地说:“艾草。”。晚上黑黑,连月亮也没有,野地里只有棚里的那盏孤星。李老汉把艾草辫子点着。那东西没有火苗,只散出浓浓白烟。轻轻荡荡,沉沉扬扬,在灯光里扭扭作态。转棚子,低帐子,变成薄纱,在田野里留下了艾草摧人的清香。这烧艾草是给我烧的,专为驱蚊虫。睡觉时我把被子卷好,一夜不敢翻身,怕小虫钻进来。第二天醒来仔细查看,并没有新包出现。我心中欢喜。

        80年代初回到庄里,和米如怀(左)和贾尚堆聊天  

可怕的夏收终于来了。

队上宣布,汉们、婆姨女子、娃娃圪蛋,全队劳力,明天起开始抢收麦子。过了时节麦子太干,碰碰就掉麦粒,那就球事(完蛋)了。只有李老汉例外,不必收麦子,一来老了,六十岁,二来要照顾瓜。我无可奈何,回来收麦子。麦子都种在阳洼上(山的向阳一面)。经常要上了山又下山。从下向上割,边割边捆成捆儿。等割到地头,太阳猛烈了,才将一捆捆的麦子背到山顶的场上。休息的时候和米生智坐在一起。他是我们庄唯一读过中学的后生,他那阵25岁,个头大,是全庄最高的老乡。我抱怨这些天起床太早,白天太长,日头太晒,苦水太重。收了几天,人差不多累坍了。米生智望着我,一脸见人之危的高兴:“哈!这你就球事下了。正是明天峨子峪阳洼,要操心小命运!”我值当他故意吓唬,没往心里去。那天竟然收工早,队长吼了一嗓子:“哎--,回了!明天收拾峨子峪阳洼,兹是把抗硬的吃食函上,白馍回嗑早些儿蒸下!。”听了这话,我心里才正式打开鼓了。

累了一天,正睡的瓷实,队长在曹家大院外起死声:“奥--!受苦的起身喽。”脱长了声音,猛地收住。一遍一遍地死声。我支着身子看看窗上的破洞,外边黑洞洞的。“也没个闹钟,想几点叫几点叫。”我一肺的牢骚。往起扎挣,艰难。难怪陕北人说四大美气:“羊的腿,猪下水,天明觉,小姨子嘴”。天明睡上一觉,有多,他娘美气!没醒,我走在路上脚底下绊蒜,黑麻麻的,盯着前面不知谁的脚跟,沿著对面刘家山的悬崖边,栖栖惶惶地上山。露水湿透了鞋裤。不好受。如今想起来有点害怕,刘家山悬崖,是高耸的直壁,全是青石,鸟在壁上作巢兼飞翔。西沟在这里转个大弯。不知走了多长时间才从刘家山悬崖背洼的黑暗里摇上了山顶。头刚探出山顶,山风扑面打来,精神一振。一目千里,火红的日头,腾腾而起。压小了天际的山峦。云山交融不辨。河川宛延终于日下。两侧四面,悬崖背洼焦墨冷冷,立壁阳坡鲜血淋淋。我不禁伸展两手,死声:“伟哉--大壮观!”忽然醒悟,这是陕北的文化。裤子短,闪出几寸细杆小腿。收了架式,俯身一望,傻了。连绵的麦田直杵到峨子峪底沟,差几米碰上峨子峪庄口的路。庄口有几个村民,小如虫蚁。这个大上坡,空手上来腿肚子都得转筋,要是背上麦子,顶上太阳,你说腿得转到哪儿去?

麦子多,山顶上有两个场,一高一低连在一起。场上有棵高大杜梨树,叶子唏唏作响,不辨其色。大家陆续入座,坐在场上,面对苍然壮丽的文化,默然不语,和这文化一起构成文化。烟从汉们的嘴角流出来,被风扯过耳根子,忽地散开了。婆姨们上的慢,悄然无声,脸上勾了桔红的边,影子般,加入文化。

我和米生智走到最下面。蹶起屁股向着红太阳的光辉。麦子被露水打了,又湿又冷,老有韧性,用镰刀连扯带割。麦子长的强,棵棵饱满,要和那亩产20斤的地换换多好。米生智低声和我说:“捆儿打小些,背上往死压。”全庄劳力从下到上排成几条斜线,来回在麦田里扫荡,越割越高,背后撂下一捆捆的麦子。抬头看看,场上的杜梨树还是个小叉叉。太阳威力大大发扬,背上发烫。没什么人说话,熬时间。打歇了,烈日当头没地方去,用布衫罩着头练忍功。担水的是好汉,从底沟担上两担冷水。嘘哈嘘哈喘作一团,先体验了峨子峪阳洼的厉害。大家争相饮水,灌了一肚子水,没人撒尿。中午早过了,大家越割越饿,胃要填东西,腰要舒展,偏偏米大哥和队长站的最高,赶着人群。一直到放倒了所有的麦子,大家才杵着镰刀直直腰,各自到场上认饭罐子。我记得那天知青的吃食好象是一个白馍一个玉米饼。回头看看各位,满庄的劳力都带了白馍,有的炒菜放了油,啊,事件是重大。吃喝停当,我枕着背绳垫着鞋,在树荫下躺倒。将腰背伸展,肩臂放松,山顶上风大,再一降温,嘿,美哉若神仙。偏偏刘二凑过来,满脸堆好笑容慰问我:“你感觉上咋相?蹭定蹭不定(受的住)?”我正当神仙,不爱张(理睬)他,哼了一声:“没事儿。”他还在慰问:“马下背麦子,从峨子峪阳洼底下背倒山顶场上,黑了(晚上)回嗑给上你个卟咧(扭动)婆姨,压定压不定?”。我闭上眼想睡会儿,烦他。贺生方接上话:“后生和老汉敢是不一样,后生聚劲(有劲),‘压压散-,尿到崖(读皑)上’;老汉球也不蛋(没本事)‘刍刍(抬)散-,尿到鞋(读孩)上’。”众人一片笑声,放松了筋骨神经。平日里苦水太重,受苦汉只有说儿话(荤话)唱酸曲(民歌)寻欢喜。贺生方越说越来劲儿:“穷的球捣炕板石,撇上股闲话寻喜欢。为何受苦汉球捣炕板石?”没人回答。“炕上无席又无毡,裆里没得穿。”又是赞许的一片笑声。风越刮越大,高高地,把笑声扬起,将辛酸吹散。

米大哥和队长观山景,高处风起了。刘家山是最高的山,蹬临场上,送目天际。他俩看了一会,把大家都吆起来,“都往起站,背麦子嗑来,沟掌枣圪台稍雨了。咯情吗哒(迅速)!”我一翻身爬起来抄上绳子就走。到麦田往下没走十来步,热气冲头,一点风也没有,倒运的阳洼!忽然我的脚步停住了,大家都在后头慢慢晃。往下看看就明白,走的最快的要背最下面的麦捆。可我也不能停在这儿等别人先下去,也不能半路上捡高处的麦子背。唉,反正底下的麦子也不能扔,不如走吧。于是跃身一跳,就着斜坡,如同飞将起来,一落四、五米。土晒的虚松,着地时双腿伸直,脚后跟在土里戳出近一米长的两道沟,真痛快。那些肯定躲不过的后生也学着我,此起彼伏地蹦下去了。我紧靠着麦地的左下角站定。左边是悬崖,右边是米生智,远处底边上有阿四,米大哥等。

(一)(二)(三)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