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远处的青山
一 平

1

天气突然就暖和了,仅仅两天漫山遍野的积雪便融化了,露出沃土和暗绿的草丛。大地松软潮湿,踩上去低洼处会渗出嘶嘶的水迹。阳光明亮,亮得耀眼,空中鸥鸟的鸣叫得也格外扎耳。山上的雪水汇入山涧,喧喧汩汩。临桥飞瀑落,残雪伴青石。春天说来就来,山坡杨柳淡黄的枝条已泛出绿意。这个时节,生命像开了闸,激情涌向原野和万物。

应茱恩夫妇的邀请,周日下午我们开车去T小镇。出伊萨卡,沿卡悠嘎湖向上,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一路丘陵起伏。湖光闪闪,树林、农场、果园,一座座安静的房舍等待春天的翻耕和播种。阵阵腐植土的气味由车窗缝袭来,感到春天的暖意和农家的亲切。干脆落下车窗,让凉风痛快地吹。翻过一座高岗,开阔的苞谷地中,三只麋鹿悠然觅食,毫不介意车辆,它们已经习惯了人们的善意。它们棕色的皮毛闪出白斑,隐在去秋成片倒塌的秫秸间,天然一体。欣欣原野,悠悠我心。

按茱恩的草图,我们在一角松林边转上岔道,再行两英里,拐入一条沙石路,不远就是茱恩夫妇的家。一幢简单的木质房子,大屋顶,向阳是整面的落地窗,颇有特色。这座房子是爱德华先生几十年前亲手盖的。后面是树林、菜园;屋前是一片水塘,有十几亩,中央一小岛,有棵百年老柳,一条小渠由山溪蜿蜒至此。水塘还没有完全融化,被阳光刺碎的白喳喳冰层像雪沫覆盖塘面。

停下车,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在门前等待我们了。我们带来六支玫瑰,他们异常惊喜,随即斟上清水插入一只绛色陶罐。我们参观他们的书房、藏书和画册。一本二战前犹太人生活影集,我非常喜欢,因为其中有几个波兰城市,我曾在那里居住六年,故而甚为亲切。卢布林,著名的犹太人居住地,城市有些诡秘,像犹太教古老悲哀的颂歌,几个世纪前犹太人便于此居住。辛格有不少小说即是那里的故事。二战前,欧洲的犹太人实际挺悲惨。穷裁缝、拉比、拉车人、理发匠、女贩、乞丐、台阶上读经的孩子,街道破落、阴影漫长…,陈旧的影页散发著沉重悲哀的气味。合上它,我的心也沾染了苍凉。人类的历史凄凉悲哀,可是今天人们不这样想。

爱德华先生打开酒柜,为我们倒上威士忌和葡萄酒。他高高的个子,清瘦,腰板笔直,满头白发,高挺的鼻子,兰色的眼睛和蔼有神。他是英国后裔,健康的脸色像北美勤劳的农人。他喜欢站著说话,慢慢地啜饮,语调缓慢幽默。他的孤独自持,让我想到梭罗,想到美洲最初的土地开拓者。我们谈伊萨卡、作家,也谈他们的菜园。茱恩忙碌著准备晚餐。

爱德华先生是儿童文学作家,茱恩在大学图书馆工作,同时从事写作。我们在一个聚会上相识,之后读到茱恩的文章,有一篇“红菜头汤”,我和妻子特别喜欢。那是一篇她外祖母的故事。她家祖上是俄国犹太人,外祖母那一辈家中11个孩子,曾外祖父除了念经一事无能,全家的生活唯靠妻子卖针线。贫穷,可怕的贫穷。“一间房子,两张床。六个孩子,怎么睡?怎么睡?妈妈和三个孩子睡一起,爸爸和三个孩子睡一起。孩子大了怎么办?怎么办?以后再说,以后再说。”这是外祖母小时常唱的歌,而他们的生活也正是这样。一道红菜头汤是他们全家的渴望。外祖母十几岁的时候,只身移民美国,在纽约服装厂做女工,晚上睡厨房。每放假,她即烧一道家乡的红菜头汤。20年代,纽约那场有名的服装厂大火中,她的许多同伴遇难,而她幸免。红菜头汤由外祖母传给了母亲,由母亲又传给了茱恩。现在他们屋后的菜园,每年都种红菜头。我的妻子对茱恩说,她可以写一部“红菜头”家族小说,那些故事其实也就是美国的成长。“真的吗?”茱恩睁大眼睛,非常兴奋。晚餐的时候,她们一直讨论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不时征询我和爱德华的建议。

茱恩的晚餐准备得很丰富,烤鸡、生菜沙拉、酸黄瓜、烤土豆、南瓜、玉米、面包、苹果派;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道红菜头汤,厚厚的奶油、红菜头、洋葱,还撒上了清新的黄瓜丁,加上胡椒,噢…,我自然地就想起俄罗斯的大地和田野。我喜欢东欧的汤,厚重浓烈,能抵御北方的寒冷和空旷,一个孤独的人在冬天如果喝到这样的汤,整个生命都会温暖起来。我向茱恩感谢。她开心大笑,希望我们以后常来。饭后,茱恩拿出影集给我们讲述他们的儿孙。她质朴和热情,天生地具有俄罗斯女人的母性。她为自己不会俄语遗憾,也为她91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而兴奋。

我们谈到伊拉克战争,气氛突然就凝重了。茱恩说晚上镇上有一个和平反战祈祷会,希望我们一起去参加。

2

入夜,我们驾车去镇中。夜空辽阔,星辰漫漫,车灯穿透静寂的田野和树林,路边的残雪匆匆闪过。进入小镇,远远地便看到烁烁的烛火。一座美国普通乡村小教堂,白色,屋顶高高的十字架夜空中孤零零地在矗立。显然教堂人已经满了,人们由门廊、台阶,一直站到田野。大家默默地伫立,每人手中一支点燃的蜡烛。微风吹动,烛火晃晃。老人、孩子、中年夫妇、青年男女,人们安和而平静。我们走过去,人们微笑地招呼,和善地把蜡烛点燃递给我们。茱恩夫妇带我们穿过烛火,走进教堂。简朴、清洁,除了讲台和前墙上的十字架,几乎什么也没有,左右两边二十几排座位顶多能容一百多人。大家静静地坐著,持著烛火。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讲演,大地一样安静。有人感动了,就自发地做一个祈祷,或念一首诗,或低低地唱一首歌。歌声响起,人们随之呼应传开。“ 放下矛和盾,我躺在河边,不再想战争,不再…”。歌声从教堂传至外面,此起彼伏,震动烛火、树林,融入夜色。

这些当地小镇的普通人,自发地聚到这里反对战争,为和平祈祷、为美国祈祷、为遥远的伊拉克人民的家庭和孩子祈祷。他们来到这里不是出于政治,而是和平的意愿。“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愿天下安宁。他们不愿炸弹从天而落,毁灭城市,让生命倒于血泊。战争中,死者多是无辜的人民____包括普通士兵。我问身边的一个青年为什么反对伊拉克战争?他说:“你在电视上看到一些非洲土著部落彼此械斗残杀,怎么想?你以为他们彼此的对错有意义吗?你看到的不是这一方和那一方,而是人的彼此残杀。如果有外星人,他们从另外的星球看我们人类的战争,也是这样。不只是你们、我们,更重要的是共同的人类。战争是人类的彼此残杀。世界太小了,武器发展得太危险了,地球已经容纳不了战争了。经过两次大战,越南战争,我们应该得到教训。如果人类不毁灭,就应该学会用非战的方式解决他们的问题。”“你以为可能吗?”“当然这不很现实。但是人类必须去做,而且要有人有国家首先去做。如果不这样,这个星球只有毁灭。”“难道你不热爱美国吗?”“我比布什更热爱美国。美国是世界最强大最自由的国家,它应该带领人类共建和平,这才是它的责任和使命。再说政府发动此次战争,对美国并没有什么好处,花很多钱,死很多人,会带来什么呢?我们不明白美国为谁打仗。伊拉克真的对我们那么重要吗?当然布什还能再当一届总统,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美国会怎么样?我们真能改变伊斯兰国家吗?战争会带来长久的仇恨,难以弥合,而仇恨随时都会成为暴力。”“这场战争最大的危险将是国际合作与平衡关系的破坏,世界将重新回到强权至上。各国为了权力将走向更剧烈的军事竞争和对抗,人类的命运也因此会更危险更脆弱。”我向他讲了我的忧虑,还说:“其实这正是世界的本质。我是一个悲观的人,不以为人类可以自约,和平共处。而且世界各地的反战也不会有结果,战争早已准备,会如期来临。”“当然我们也许不能阻止战争,但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意愿。”烛光下,望著年轻人亮亮的额头和充满希望的眼睛,我深为感动。这就是自由,它给人可能和理想。我握住他的手,却没有说出最后的话:“人类无法消除战争,其与人共在,直至最后。”

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年青人,会记住他卷曲的头发,激动的语调。我感动地望著烛火中这些善良的面容,我羡慕他们健康明亮的心灵,生命从容、坚实而宽广。如果一个生命健康充实,精神丰富明智,没有非常的急迫,不会倾向暴力,他会自然地趋向善意、公正与宽和。其生命散发的信息是和谐与光明。世上许多东西都可以学习,但人生命精神的健康光明实难学到。一百多年的战争、混乱、极权统治深深毁坏了中国人的心灵,灾难的阴影会长久地笼罩大地。我不由得为祖国感到深深的悲哀。

已经挺晚了,我们走出教堂,加入星光下的烛火。不断的祈祷、诵诗、歌声,歌声平缓而浑厚。这是北美一处边远的山区,无尽的苍穹显出山丘旷野之荒凉。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远离权势和中心,默默地聚在一起共守他们的信念,为人类的和平、命运祈祷,为他们遥远“敌人”的生命祈祷。美国不同于欧洲,反战是弱势,对高声走来的战争说“不!”,需要一些独立的精神和勇气。是的,他们改变不了局势,但他们的希望、同情与信仰源远流长,呼应辽阔的夜空与大地。和平与非暴力精神自古即蕴含于基督教、佛教和印度教中。其不是立於维护自我生存,而是相对于人暴力与残杀的本性。正是基于此世战争和暴力之无法消除,才有和平和非暴力精神的产生。宁可被杀,而不杀人。其以牺牲生命对抗暴力、战争、人性的野蛮,企望和平和博爱。今天人们将它们归为“主义”,其实它们属於精神信仰,是基督、佛陀世界的一部分。

3

告别茱恩和爱德华先生,我们驱车回家。山路起伏,黑暗辽阔,苍穹无限。深远的寂寞中,孤零的车灯格外孤零。我想,如果没有我们身后的精神,没有我们对这个星球、人类命运的善意和关注,没有全部的人文文明,我们在此黑暗中会怎么样呢?实际这一切——由上帝到一支烛火——都是救助我们自己。那些手持蜡烛的人也就是在此光中走出个人的孤零,获得人类整体的相融和意义,获得生的光明和希望。是他们的烛火给星辰以温暖,是温暖的星辰融汇万物大地,使之成为我们的居所。

公路盘旋,望过夜空下卡优嘎冷峻的湖面,已经可以看到伊萨卡小城隐隐约约的灯火。亲切温暖,你能体会尤利西斯望到家乡的急迫和激动。和平的小城、家园,此时人们正安睡酣于梦境。但是如果此刻战争突然降落…?其实战争正在黑暗中大步走来;其实它已在那个9月来临;其实它们总是不断重复,并嘲讽地在废墟上插上界标,显明这是历史。

和平、非暴力有其珍贵的价值,我的一位朋友称之:其于人类的意义不下于火的使用。但是要清醒:它们是彼界的呼唤,是天空对沉重大地的照耀和平衡,而人则是在此界——混沌的大地。此界的法则是:暴力只有以暴力方能遏制。法律之后是武器;秩序之后是军队。人类永远不能免除暴力。人类每一文明的建立都经由无数的战争、死亡,其由鲜血而灌溉,依武力而维持。最具有嘲讽的是:战争恰是推动文明的最大动能。“文明”,这个光明的词语之后站立著暴力的野兽;光明越辽阔,野兽越庞大。

两次大战是显露的野兽,冷战是潜伏对峙的野兽。当世界安上工业的轮子,由隔绝向之合拢,其要经过多少角逐、战争、毁灭方能建立起新的秩序呢?看一个小小国家的历史,即可想见我们的星球。我们总是以为秩序是理性的规范,其实它来于混乱盲目的冲撞。那漫天的星际,井然烁烁——上帝的棋盘,绝对永恒的秩序,其实那只是无数天体混乱冲撞爆炸的残痕。当然,我们依然可以相信“文明的挑战”,可是这个星球已经没有空间容纳人类现有武器的冲撞。命运似乎无法逃脱。人的法则之后是动物法则,动物法则之后是物理法则。当我们用动物法则去取代“人”的时候,物理的法则也在武器之后展开其无限的羽翼。爆破——毁灭,人归回物理微粒而获得宇宙间的永恒。此即人的终极吧。当然也有人会这样想,战争正是解决人口膨胀的简捷方式,是财富的来源。

置身四周起伏的山野,我想到华尔斯华绥的一篇小文“远处的青山”。这个题目来自古希腊诗句。一战后,华尔斯华绥来到家乡的青山上,阳光、青草、澄兰的天空、禽鸟飞起飞落、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他写到:“整个世界逐渐恢复,生命这支伟大的花朵慢慢重放”,“和平之感日益真实,愈益与幸福相连。此刻在这座青山上,我为自己活在如此美好的世界而赞美造物。我能在温暖的阳光下安然睡去,而不会醒后又悲痛欲绝。”“我可以仰望碧蓝的天空,而不会突然看到持续的恐怖狰狞,人对人的残害。”他是幸福的,由战争回到和平;而现在我们是由和平走向战争,连绵的群山笼罩在不祥的黑夜中。华尔斯华绥在和平中,但是他并不乐观,深知战争难以免除。从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相隔不到二十年。二战后,世界小半个世纪没有大战是幸运,也是奇迹,因为它实际是笼罩于核对立的恐怖威胁之下,毁灭随时都可能发生。其未发生是有幸,可不并是必然。冷战结束,人们终於可以大大地松口气,人类充满和平的希望和梦想,幸福之感像温暖的春天一样上升。但是仅仅十年,世界又走到战争的边缘。和平何其微渺,人类何其脆弱。

美国是个伟大、宽容、自由的国家,但这是相对而言,却不能是神话。人具有黑暗性;国家、权力集中体现了人的黑暗。如果对之忽视,权力即会无限扩张。神化国家与权力导致专制。对任何国家与权力,“文明”都不能丧失警惕与监督。美国在中东有重要利益,此是战争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对之否定,我们于现实即陷于虚幻;当然这不并是说那些反对战争的国家就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出於正义。国与国之间的残酷利益争夺,千古由然,凡国而然,此用不著遮掩。美国是伟大的国家,但不能为了虚构自由的神话,抛弃历史的常识。至於说此战争是为了那里的人民,这是令人羞辱的谎言。

令人焦虑的其实倒不是战争的道义性,而是其将导致人类危险惨淡的前景和现实。911给美国以太大的刺激和恐慌,使之急促选择战争,大概此是事情的直接原因。美国太幸运了,它还没有学会不幸,缺少承负灾难的经验和耐心。人类秩序的建立无非是依于单一权力的强制,或多元权力的彼此制衡。在异常复杂的世界困境中,美国简单地选择了前者。不详之兆,魔瓶一旦开封,即难能收回。重要的是美国实际上并无力量再次成为罗马。武器的发展强化了权力,但也分散了权力。今天不是过去。我盼望美国不要迈出最后的一步,其是继续播种伊斯兰与基督教文明间的仇恨。当然,这是一个微渺个人之微渺的梦想,夜雾般飘渺。我无从知晓战争轮盘上的各份明明暗暗的筹码,我的思虑是望事生意。或说我的全部思虑只是出於简单的愿望:不愿发生战争,人彼此残杀;不愿人类和平希望破灭;不愿世界陷于永无休止的灾难。我大概是为愿望寻找理由。中国人嘲之:齐人忧天。

清寒的夜风,袭来春天树林和湖水潮湿的气味。辽阔的山峦、森林、湖泽,星群像惠特曼的诗句呼涌扑来。我遥望古希腊的青山,然而只有黑夜:“那美与仁爱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能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康和舒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和煦,还有歌声和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的渴求…”,“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

对面扫过强烈的车灯, 仿佛深夜弹道划过光曳。

03年3月19日


注:3月17日晚,写此文第三部分,妻子告诉我布什总统在讲演。於是我停下去看电视,明白此已是宣战。为之悲哀,次日勉强写完此文。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