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早期《今天》事务摭忆

发布: 2018-3-06 15:55 | 作者: 鄂复明



         
        六
        《今天》从第二期开始使用锌版印刷的蓝色封面,这在当时来讲还算是漂亮的装潢,曾经给无数读者以清新的感受,也为《今天》的发行带来些许便利。《今天》印过两批封面,共计一万三千张,我均未曾经手,但赵一凡先生保留下来完整的单据、资料,使我得以在今日较为清晰地追述这段历史。
        《今天》封面由黄锐设计,原稿曾制成16开锌版,在筹备铅印第三期(诗歌专刊)时,黄锐又将原稿修改为该期专用的套色封面,送印刷厂制成32开的锌版一套两式(套色用),因运作中断而得以保存。《今天》杂志每期使用相同的封面,留白处加盖期号印章(由《今天》成员王玉豹临时制作)。
                
        《今天》封面、设计原稿及锌版实物
        
        根据一凡保存的票据,封面的承印单位是煤炭部所属的煤炭工业出版社印刷厂,可能该厂尚不具备制版工艺,锌版则是委托附近的地质部印刷厂制作。徐晓用她所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的介绍信去 “联系印刷(封面)事宜”,徐晓回忆是“从家里拿了父亲舍不得喝的汾酒和包装精美的巧克力……”据此看来,并没有通过其它特殊的关系,也许仅仅是由于该厂位于和平里她家附近(徐晓在“今昔三十年”一文中补充了关于封面印制的详尽回忆:引领她去煤炭部印刷厂的是“……和部里的叔叔伯伯都熟的大学同班同学刘翠霄”)。这批封面印数5000张,制版和纸张及印费合计157元,与我接管《今天》财务时,两笔偿还借款的数额大致吻合。这笔费用相当于当时普通职工月工资的3倍有余。封面的印制与日后购置的手摇速印机是早期《今天》两笔大额款项的资金投入,彻底有效的改变了《今天》杂志的外观和文本质量。
        《今天》双月刊每期印数1000册,这批封面只够用到年底。该年夏末,赵一凡与《安徽文学》主编江流先生取得联系,江流先生侠肝义胆,应允为《今天》续印封面,并率先开辟“原上草”专栏,刊登民刊文学作品。八月中旬,封面托运到京(印刷费用由赵一凡经手)。这续印的8000张封面一直用到停刊,以及10周年纪念册,还剩下1000有余,保存至今。
        徐晓在回忆录中惊诧我收存的 《今天》文物中竟然囊括了她“珍藏在书柜中的封面锌版”,其实是她记忆有差,我也并无“意念取物”的超能。我收存的是未曾使用过的32开锌版,而她保存的那份16开锌版,应该是拿去安徽作续印用了。
        江流先生于2001年在孤寂与悲凉中辞世 ,容后另撰专文悼念。(详见本集中“悼念江流先生”一文)
        
        七
        《今天》杂志经由邮政系统发往全国各地(除江西、西藏两省、区外,当然还有尚未通邮的台湾,以及虽已通邮但对部分印刷品禁邮的港澳)。我在内蒙插队十余年,算是出过远门,深知那年月的交通闭塞和邮路维艰,累计数千份杂志却能准确无误的悉数递送至读者手中,这也为《今天》创造了良好的信誉。尽管曾出现过十数次订户邮件丢失,恐怕是终端的“顺手牵羊”者所造成的疏漏,因无从追究,我们一律及时补寄,就算作正常的“损耗”吧。
        当时的邮资:信函本市4分,外埠8分。邮寄杂志却是本市1.5分,外埠3分,实际上是作为“正式出版物”(邮政行业谓之为“印刷品”)在享受着某种形式的补贴。那年代,即便是知名作家的文稿(均为手抄,鲜有人去做成本昂贵的手工打印),也被视同包裹,要按重量和邮寄里程计价。《今天》纯属蒙哄过关,放在今日则先被列入“打非”,遑论发行。
        编辑部所在地归属北新桥邮局,我第一次去时可谓是战战兢兢。对邮政的门槛早有耳闻,我和妹妹插队一北一南,父亲每年给我寄干菜、调料,给云南的妹妹寄猪油,跑邮局可没少挨呲儿:在家包装好了要拆开检查,重装后又说不结实或尺寸不对,折返回家让母亲缝好再送去。好不容易贴上条、盖戳,看着营业员隔着老远往包裹堆上一扔,心头一沉,又担忧也许弄得不很牢靠,不知能否到得云之南或蒙之疆。跑一趟邮局,把老人家闹得一连几天心绪烦躁。
        为求稳妥,我只带一本样书和包装纸,挑选了一位面目和善的中年女营业员,请教如何邮寄杂志。也许是《今天》的封面印制精美,不似那些山寨般简陋的民刊,加以我的谦恭,她很热心地教给我,亲手将杂志与包装纸一起卷成很紧的圆筒,粘牢,贴邮票。末了儿还叮嘱:“两头不要封口,以备检查。”我几乎是蹦跳着跑回76号,其实,我早就通过其他渠道弄清了邮政要求的包装式样,当我和一个帮手抱着两大捆早已包装好、像违禁鞭炮一样的筒状邮件又返回邮局,那位大姐笑着站起来:“您这是大宗邮件,您到后面去找张师傅……”
        此后近两年,我不时地出入邮局北侧的那个小门。张师傅是位快要退休的老职工,木讷寡言,每次我带来的邮件已清点好并分为本市和外埠,他过数后给我开具收款单据(大宗邮件计数收款,然后加盖“国内邮资总付”邮戳,也省去粘贴邮票之劳),一年多来相安无事,平静得没有一丝记忆。其间寄往香港的杂志被退回,是北京海关驻邮局办事处根据上级规定照章办事,与邮局无涉。实际上,邮局真可能一直对《今天》的背景茫然无知。
          
        在我的订阅记录本上,共有八位香港订户,只有三位收到部分刊物,其他五位的收发记录空白。被退回的订户我均已回函解释。在近年整理资料时,发现有一张赵一凡的便笺,他已为其中三位香港订户,托人带去过六种共18本刊物,但因不是我经办,未作登录,订户姓名也无从查找了。
              
         
        直到临近停刊前的某日,我们收到一封北新桥邮局的“简函”:
        今天编辑部:
        关于邮寄杂志内有信件请速来局面谈
        (请带包封用纸)(下午来办)
                                  ×× 总付
                                北新桥邮局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