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场山,寄托我乡愁的地方

发布: 2017-3-30 15:47 | 作者: 吴文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清远的的湖州是我美丽的故乡,道场山以及巍巍耸立在道场山顶的多宝塔是寄托我乡愁的地方。——题记
        现在“乡愁”这个词很时髦,使用也很广泛。我们一提起“乡愁”,自然会想到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想到元曲作家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么,什么是“乡愁”呢?简单地说,“乡愁”就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一种存在于遥远记忆中对于故乡依恋的感情和感觉。而“故乡”是具体而亲切的,一棵老树,一道小河,一条旧街,一幢老宅,一处古刹,一尊宝塔,一座石桥,一种美食,特别是儿时自己住过的“家”,等等,构成了关于“故乡”的记忆。没有这些具体的“物象”,就没有“故乡”的记忆。失掉了“故乡”的记忆,“乡愁”也就成了一首没有具象的空洞的诗。
        我现在脑海里关于“故乡”的记忆都跟我儿童时代朝夕相处的“景”(具象)相关。但这些故乡的“景”后来大多已经消失,如我曾经非常熟悉的衣裳街、仪凤桥、南街、府庙等,虽然它们现在依然用的是原来的名称,但“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那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的旧模样了。尤其是作为“故乡”的核心——我儿时的“家”——金婆弄苏家园20号那座老房子,早已经荡然无存,消失殆尽,连半砖片瓦都寻觅不着。每念及此,常常让我惋惜不已。正如宋代诗人李覯在《乡思》中描写的那样: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只有中学时期走过无数次的潮音桥,还有每天仰头就可以望见的道场山顶的多宝塔,才保留着我对“故乡”久远而温暖的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在上海求学和工作期间,每一次从上海回家,当汽车临近湖州的时候,我总是不断地从车窗内向外眺望,一旦远处道场山山顶的宝塔隐隐约约在远处显现的时候,我的心就会咚咚地跳个不停,真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紧张和不安。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那是一种多么奢侈的享受!为了那份“乡愁”,我每年都要到潮音桥上来回走一走,到道场山上去看一看。特别是家乡庄严神圣的道场山,那雄踞半山腰的万寿寺,那山顶高高耸立的多宝塔,那里是我梦魂牵绕的地方。
        文革时期,建于唐代中和年间(881-884)的道场山万寿寺、佛像、石刻等遭严重毁损,公社造反派们公然拆毁大雄宝殿,用于建学校、造私房。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像自己家的房子被拆了一样难受。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为这件事而心里隐隐作痛,不能自已。直到1985之后年湖州市政府对万寿寺加于修复重建,我的心才平静下来。
        今年五月末的一天,我与几位高中同学结伴,再一次来到道场上。那劫余重生的万寿寺古刹,那高高耸立的多宝塔,让我伫足流连、感慨万端。尤其是那条我熟悉的山间小路,肯定还留着半个多世纪之前我走过的足迹。它们是我青少年时代的见证者。虽然近年来我几乎年年要到道场山去玩一玩,但却一次也没有登过山顶近距离看一看多宝塔。那天阳光明媚,白云缭绕,我兴趣正浓,我约其中一位老同学一起登顶。走到半山腰,我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再加上太阳当头,闷热难耐,所以最后放弃了登顶计划。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道场山。我曾经对一起登顶的老同学说过:2016年我一定要登上道场山山顶。今天已经是十二月二十八号了,再过四天就是2017年了。中午我吃了午饭,就约了原来一起登山的老同学再次去道场山,准备登上道场山顶,看一看今年九月才刚刚修葺一新的多宝塔,亲手抚摸一下半个世纪之前曾经抚摸过多次的多宝塔塔身,寻找我半个世纪之前曾经散落在山间小路和多宝塔周围的脚印,掬起我曾经飘散在道场山庙宇里、树丛中、山石上那一缕缕记忆的碎片。严冬时节,山风吹来,自有寒意,但今天天气多云,登山途中,太阳时时探出头来照拂,并不觉得寒冷,再加上信心满满,脚步格外轻松。从半山腰的万寿寺古庙爬到山顶,只花了二十分钟时间。到达山顶的时候,虽然脖子和背脊已经渗出汗水,但一点也不觉得疲劳。登上道场山顶,大概是我2016年最后一个念想吧。完成这样一个小小的念想,那种感觉真是妙极了!
        前面“题记”里我已经说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清远的的湖州是我美丽的故乡,道场山以及巍巍耸立在道场山顶的多宝塔是寄托我乡愁的地方。”我今天登上道场山顶,近距离——不——是零距离看到我梦中多次相遇的多宝塔,让我的乡愁有了切切实实的寄托所在,此生“宏愿”足矣!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对“故乡”是什么概念,是雄踞闹市的东吴双子大厦?是太湖之畔的月亮酒店?还是拆了又造,造了又拆的那些鳞次栉比的房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城市建筑,让多少孩子失掉了有关“故乡”的甜蜜回忆,又让多少年轻人成为迷失在水泥森林中反认他乡是故乡的一代人 。心中没有“故乡”记忆的人,自然没有“乡愁”, 没有“乡愁”,是人生诗意和情感依托的巨大缺失。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