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第六代
申 维

“秋天,郊区农民的院子里堆满了麦草。他就骑了车子去偏远的乡村,跟农民买麦草。农民问他要麦草干什么用?他说铺炕。农民说,不用买,只要你自行车能拖走多少就拖多少吧。这样,他就在地下铺了一层厚厚的麦草,上边再铺一层垫被。他就这样度过了北方寒冷的冬天。

“隔壁的少妇是一个有点儿文化的机关干部。她5岁的儿子患了小儿麻痹症,无法站立,只能在地上爬。她们在附近的一家少儿康复医院接受治疗,就在这儿租了房。她们还从家里雇了一个16岁的小女孩来做保姆。他看见那个小孩来的时候是什么样,走的时候还是什么样。用他的眼光看是根本没有希望,简直就是把钱往水里扔,但是,那个少妇从不气妥,总是抱着一线的希望……”

圆明园的一个孤单的农家小四合院。男主角是一个大学生,生活贫困,早出晚归,每天走很远的路去上学。女主角是一个年轻的少妇,成熟,风姿绰约,寂寞,每天背着残疾的儿子去看病。残疾儿在影片中是道德,责任,沉重的象征。而那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清纯,美丽,象征着末来和男主人公白日梦……

伊朗的阿巴斯来拍会是这样:少妇爱上了学生,而学生又爱上了小女孩。这种爱朦胧而又真实,没有结果,含蓄中体现着东方的美。黑泽明估计会这样拍:少妇与学生发生性关系,后来,学生又与小女孩发生性关系,最后,少妇疯狂了,杀了小女孩,而学生又杀了少妇,那个残疾儿忽然恢复了行动,最后杀了学生……

真实情况是这样:他每天起大早,骑自行车往学校赶。因为学校有暖气。他要赶到学校去吃早饭,然后上课,观摩影片。他从学校回家已经很晚了,他没有炉子,这时,邻居的少妇会主动替他烧好一瓶开水等着他,几乎天天如此。如果他还没有吃晚饭,少妇就会拖他过去吃晚饭,给他热菜热汤。时间久了,他们之间仿佛有着一种默契,像是一家人。

有时,少妇会来他屋里坐一会儿,与他聊天。有一回,少妇和那个女孩子过来,而他屋里正放一张董娜的裸体像,有半人高,放在床边。他没来得及收起来。那个小女孩刚进屋时,因为光线暗,没看清画,还挺好奇的,等她看明白,脸通红,捂着脸跑出了门。而少妇却显得很从容,说:“啊,全裸体,画得蛮像的。”

他从未见过少妇的丈夫。据说是个什么官,只是从家里往这儿寄钱。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少妇的寂寞,除了每天领孩子看病,又能干什么呢?有时,孩子的病情总不见好转,少妇显得很烦躁,动不动就对小姑娘发脾气。而那个小姑娘似乎也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一个小姑娘远离家乡,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有一回,小姑娘穿了一条新牛仔裤,把那个小孩抱在腿上。他看见小姑娘的牛仔裤把肉绷得紧紧的,腿很美,有着优美的线条,可偏偏这时,小孩在小姑娘腿上撒了泡尿。小姑娘羞愧得满脸通红……

后来,那个少妇背着儿子回去了。医院说一个疗程结束,让她们第二年春天再来。他去火车站送她们,朦朦胧胧之间,有点儿难分难舍。少妇好像对他有点儿意思,而他又似乎对那个16岁的纯情的小女孩子有意思。他们之间谁也不点破,一直保存着这样一种朦胧的情绪。

多年后,他回忆起这段日子,总觉得感觉真好。虽说生活艰苦,可是,艰苦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抗争,给生命增添了一丝暧色。

他还在牛街住了一些日子。牛街是北京的一个著名的回民聚居点。他的同学小白是个回民,家住在牛街。小白想拍摄一部反映回民生活的影片,拖他当摄影,用的是他那台16毫米的机子。小白说,他要想拍好这部片子,就要对回民的生活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样,他就住在了小白家里。

小白家里有五口人,只住了两间房。他是怎么安插下来呢?小白的父亲在一家商场执夜班,晚上不回来睡。他每天早上回来吃早饭,然后白天睡觉。这样,小白的妹妹和母亲睡一间房。小白兄弟俩和他睡另一间房。他睡在一张临时搭的钢丝床上。小白的弟弟在一家韩国人的公司。他每天回来都要骂一通韩国鬼子,说老板又拖他们加班,就那么一点儿工资。

小白的妹妹长得很漂亮。她在王府井的一家商场站柜台。她每天一早就得去挤公共汽车。小白家只有一面镜子,在他睡的房里。所以,每天早上小白的妹妹一定要过来梳头。她往往一边梳头,一边和他聊两句,这时,他总还睡在被窝里。女孩子大大方方地推门进来,慢慢地梳头,稍稍化装,问他睡得好吗?他睡在床上可以看见女孩的一个背影,曲线,长长的头发,这一切就像电影中的场景。每天早上,他都期盼着这一幕的出现。

他们把他看着是家里人。小白家的经济十分困难。据说,小白拍的《牛街》因为缺乏宣传,至今本钱还末收回。小白的弟弟妹妹都下岗了。现在,全家就靠他父亲一人执夜班来养活。他觉得这些普通人确实有许多感人的东西:善良,正直,贫困,乐于助人。

他第一次见到张元是94年,在《广场》的首映式上。张元是第六代中最杰出的代表。那天,张元只遨了一些圈内的人。他和章明一道去的。张元个子很高,块头很大,长着一张娃娃脸。那副脸很象美术系同学都熟悉的著名的“哭娃”的脸。他的头发很有特点,一根一根像钢丝,环立在头上,而且是天生的。

《广场》用完全纪实的手法拍摄了天安门广场上所见所闻。天安门广场是共和国的心脏,祖国的象征。它代表了崇高,尊严,伟大和光荣。与以往电影的表述不同之处在于《广场》没有去表达这种人所共知的东西,而是拍摄了广场上的游客,小商小贩,甚至不放过人们随意吐痰,乱扔纸屑这些细节,这就揭示出崇高,尊严,伟大和光荣的背后,平凡中的真实。

张元刚出校门三个月,就导演了电影《妈妈》。影片根据戴晴的散文《弯弯的小白杨》改编,讲述了一个残疾儿母子的故事。这部影片形成了张元特有的纪实风格。张元在追求影象的同时,努力保持一种造型上的质朴,以避免过分刻意的风格化和唯美倾向。他93年拍了《北京杂种》(获南特国际电影节大奖),后为又拍了《儿子》、《东宫,西宫》、《回家过年》等。

同一时期,王小帅用了极少的资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他第一部长片《冬春的日子》。影片的情节取材于他的朋友真实经历,并且由他的朋友担任了男女主角。影评人林旭东说:“王小帅以无比的惆怅的抑郁,倾诉着主人公的情感失落和选择无奈。他实质上是在缅怀他本人的情感历程,完全地沉浸在自己这些年的挫折感中。”

何一导演了影片《悬恋》(《红豆》)。这是一部关于精神病患者的影片,全片笼罩在一层诡秘的色彩中。94年又导演了《邮递员》。娄晔导演了《周末情人》,《苏州河》。总体上来说,第六代选择了一种完全游离于现行体制外的独立制作方式。总体风格是迄今为止中国出现的最具自我意识的一代电影人。

92年,他快毕业的那年,管虎说他想自己拍一部片子。他知道丁二在军艺学过油画,就请他做美工。管虎拍的电影叫《脏人》,讲了某少女从喧嚣的南方回到北京,考上了医学院,在胡同里,他见到了儿时的伙伴:一个警察和长头发的一个摇滚乐手,还有一些个体户等。管虎想通过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示某种心绪不宁的焦灼和一种生存状态。

女主角是管虎的女朋友孔明。他们四处去寻找男主角摇滚青年的扮演者。先找了几位都不满意。他们决定去美院找。据说,平常美院的学生总是到不齐。有一天,画家汉君打来电话,说明天是美院校庆,估计学生可以到齐,而且全部聚集在操场上接受什么人检阅。第二天,他和管虎早早就赶去,终于找到了长发披肩,颇有风度的耿乐。

管虎为了拍好这部片子,忍痛割爱,让孔明和耿乐在一道体验感情。他要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吃饭,聊天,要他们黄昏时一道出去散步。挤公共汽车时,孔明得和耿乐挨在一道,仿佛管虎不存在似的。有一回,他们到青岛拍外景。原意是黄昏,在海边沙滩上,孔明与耿乐一道散步,并接了吻。可是,偏偏那天下起了雨,而且还刮风。管虎说,就在雨中拍吧,或许这样更浪漫。其中,有一个接吻的镜头。管虎喊,“开始”,孔明和耿乐接吻。可是,当他喊“停”的时候,风向转了。管虎喊了好几声,可是孔明和耿乐听不见,两人依旧胶在一块接吻。管虎气疯了,跑上前,硬将他们从中间推开,说“重来!”

管虎让自己的心上人拍这个镜头,心里很难过,喝了酒就骂,耿乐,我要杀了你。可是,他为了电影又不得不作这样的牺牲。这种敬业精神确实感动了全剧组的人。大家干活不敢马虎,人家可是豁上恋人的啊!

管虎的《脏人》在电影局没通过,首先这个名字就有问题。那些日子,管虎见到一个人就求人家替自己的电影起个名字,起名字事让他伤透脑筋。有一天,他从厕所出来,看见丁二,求丁二替他想个好名字。他看着管虎一副可怜相,拉里拉撒,头发全乱七八糟地竖在头上,就提醒他说,你头发乱了。管虎一怔,裤子都没系好,说名字有啦,就叫《头发乱了》。最后,这个名字通过了电影局的审查。《头发乱了》获得新浪潮奖。

章明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他的一个画画的同学做生意发了财,答应投资给他拍电影,但是,要求本子要好。开始,章明选了几个本子,他的同学都不满意。这个同学是很有艺术修养的。后来,章明看中了朱文的小说《我负责这桩案件》。朱文的小说是说,建筑工地旁边一个卖豆浆的妇女,她专门做建筑工人的生意。有一天,她被一个建筑工人强奸了,结果,这个妇女羞愧得自杀了。朱文小说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每天,这个妇女都看见身后的楼房往上长,一层一层地往上长。当这个楼房砌完工后,工人走了,这个妇女想必是也该走的,因为没有人来吃她的豆浆了。

其实,就是这样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触动了章明。章明的老家在四川巫山县。他曾经在巫山县的师范学校里当过四年教师。这所学校在一座山上,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脚下的长江弯弯曲曲向东流去。他在学校的四年,一年只下一次山。爬山下山很难。现在,巫山县和他从前的学校都被标上了红线。因为长江三峡的建设,在不久的将来,江水将把这一切全淹没。红线清楚地说明某年水位将到什么地方。

朱文的小说中:楼房一层层砌高,而卖豆浆妇人的生命将一天天结束。现实中,长江水位一天天上升,而章明的家乡和他的童年的记忆都将淹没在水中。这种紧迫感是一致的。你在《巫山云雨》中会不断地看见几个扛着测量工具的人,就是在强调这种紧迫感。

《巫山云雨》的男主人公是信号台的信号工,女主人公是小城旅社的服务员。电影表达的主题是期待。“男女主人公深陷于他们各自的琐碎、不相干的生活中,怀着对末来的焦灼、隐秘的期待。他们偶然的遭遇实际上变成了一场货真价实的爱情。”

女主角是90表演系的钟萍,男主角是电影学院的张献民。电影的结尾,女主角要不断地用力抽打男主角耳光。张献民长这么大从没被人扇过。仲萍也从末扇过人。这个镜头特别难拍,拍了好几次都不成功。离拍摄地不远是个屠宰场,每天不时地有猪的嚎叫。我们在女主角扇完男主角耳光之后,听见了猪的嚎叫。这是一种预料之外的效果。

《巫山云雨》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奖,被认为是“青年论坛迄今收到的最美丽的影片之一。”这部电影的译名叫《在期待之中》。

95年,电影学院93级的部分同学拍出了他们“青年实验电影小组”的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这是部纪录风格极强,手法创新独特的实验性艺术片,描述了河南民工小山在春节回家前的一段心理轨迹。他落魄而又茫然地寻找留在北京的伙伴,想结伴回家,但最后,只有孤独地游荡在城市喧哗的街头。电影结尾,他让一个老理发师剪去了他的一头长发……

这部片子的导演是贾樟柯,丁二以摄影师的身份鼎力合作。他的摄影风格强化了影片的实验性。《小山回家》获香港电影节一等奖。

最终促成丁二独立制片的原因来自一件偶然事件。当时,电影学院美术系有一个老师X。他想独立制片,就借了丁二的机子。他拖着丁二和贾樟柯一道去他家乡的一家小医院,拍了一个村妇生养的全过程。据说,拍摄效果很好,特别是婴儿出生的镜头清晰。X把拍好的胶片放在美术资料室。学生放假的前夕,胶片被人偷走了。X的焦急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仿佛一下子蔫了,如霜打的茄子。他先怀疑学生,查无结果,后来,有人说,你应当怀疑你身边的人。这样,X就怀疑上贾樟柯和丁二,他对昔日的朋友进行威胁,利诱,跟踪和调查。X甚至还与丁二家乡扬州市公安局取得联系,调查丁二是否有前科。

X依仗他是电影学院老师的身份,扣压了他的摄影机,说丁二不还胶片,就拿不到摄影机。他和贾樟柯找到了电影学院的领导,领导很重视,勒令X还回了机子,但是,X对机子进行了破坏,把镜头里弄上脏水。

这件事对他和贾樟柯刺激很大,被别人怀疑为小偷真的不是滋味。贾樟柯因为这件事的刺激,萌发出拍《小武》的想法。《小武》是从一个小偷的角度拍摄的。该片荣获柏林电影节大奖和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丁二与X分手时说:“从此我们不是朋友,看将来谁有出息。”而X因挨了领导批评,说:“就怪你,谁让你不吭声。因为你不吭声,我才怀疑到你。”

他从小就是一个不吭声的人。现在,他吭声了,他就得为他的吭声负责。他开始筹划拍自己的电影《纸》,发誓要和X比一比。现在,《纸》获得荷兰鹿特丹评委会奖。人生富有戏剧性,他和贾樟柯因为被人怀疑为小偷,而激发出斗志,竟然双双拍出了两部有特色的电影。

《纸》是根据江苏作家苏童的小说改编。故事叙述了一个民间剪纸艺人,在“文革”时,靠撕大字报,卖废纸为生。老人的女儿小青多年前在河里淹死了,可是,多年后,一个少年在白日梦中经常与剪纸人的女儿小青相遇……这个故事让他想起小时候上学路上的那个神密的捡纸人;捡纸人与世隔绝的小院子;想起了他的邻居娟子,和娟子洗澡时裸露的身体;想起了军艺的模特董娜;想起了古老的大运河,河两岸雾气蒙胧;河面上漂来的尸体……

沉浸在白日梦中的他,开始拍另一个少年的白日梦,并试图让两个白日梦重叠。他花了很少的钱就买断了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权。他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好好地把小说改编成剧本。画家汉君告诉他,在铁道边上,一个叫小瓦窑的地方。那儿有一间空着的小木屋,没人居住,也没人管,闲置在那里。这样,他就搬进了这个不用花钱租的小木屋。

有一天,下大雪,他回来晚了。他走到小瓦窑时,迷了路。白天的一些识别标志全没有了。夜里十二点,他置身在大雪之中。他总是在小瓦窑这地方转圈,仿佛遇到鬼似的,他的内心陷入一种恐惧和焦灼。他一直转到天快亮时,才找到那个就快被大雪淹埋的孤零零的小木屋。

歌词:我们朝前走着,雪在天上下着……

(一) (二)(三)(四) (五)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